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旧版网站 English Version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管理支撑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校情统计
    校园导游
  • 组织机构
    治理机构
    院系中心
    培养单位
    管理支撑
  •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杰出青年
    专任教师
    研究生导师
    教育管理干部
    人才招聘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合作培养
    继续教育
    留学生教育
    图书论文
    国科大在线
  •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学普及
    学术期刊
    科学技术协会
    图书馆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就业信息
  •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国际合作
    教育基金会
  • 校园生活
    笃志网
    团学在线
    校园服务
    国科大社区
    教工之家
  • 大学文化
    校训释义
    形象标识
    国科大新视点
    中科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信息公开
    事项
    年度报告
    制度办法
    联系我们
    在线申请
    监督投诉
    校长信箱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旧版网站 English Version
  • 首页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管理支撑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校情统计
    校园导游
  • 组织机构
    治理机构
    院系中心
    培养单位
    管理支撑
  •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杰出青年
    专任教师
    研究生导师
    教育管理干部
    人才招聘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合作培养
    继续教育
    留学生教育
    图书论文
    国科大在线
  •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学普及
    学术期刊
    科学技术协会
    图书馆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就业信息
  •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国际合作
    教育基金会
  • 校园生活
    笃志网
    团学在线
    校园服务
    国科大社区
    教工之家
  • 大学文化
    校训释义
    形象标识
    国科大新视点
    中科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信息公开
    事项
    年度报告
    制度办法
    联系我们
    在线申请
    监督投诉
    校长信箱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旧版网站 English Version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管理支撑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校情统计
    校园导游
  • 组织机构
    治理机构
    院系中心
    培养单位
    管理支撑
  •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杰出青年
    专任教师
    研究生导师
    教育管理干部
    人才招聘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国际合作培养
    继续教育
    留学生教育
    图书论文
    国科大在线
  •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学普及
    学术期刊
    科学技术协会
    图书馆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就业信息
  •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国际合作
    教育基金会
  • 校园生活
    笃志网
    团学在线
    校园服务
    国科大社区
    教工之家
  • 校园生活
    校训释义
    形象标识
    国科大新视点
    中科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信息公开
    事项
    年度报告
    制度办法
    联系我们
    在线申请
    监督投诉
    校长信箱
教育教学
首页 - 教育教学 - 国际合作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国际合作培养
  • 继续教育
  • 留学生教育
  • 图书论文
  • 国科大在线
教育教学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课程信息
    学科专业
    毕业生
    学位授予公告
    P-10证书
  • 国际合作培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
    中欧项目
    中澳项目
    国际学生论坛
    中外合作办学
  • 继续教育
    培训中心
    特色项目
  • 留学生教育
    专业介绍
    其他栏目
  • 图书论文
  • 国科大在线
国际合作培养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
  • 中欧项目
  • 中澳项目
  • 国际学生论坛
  • 中外合作办学
  • 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项目

    为了加强我校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促进教育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我校开展博士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项目。派遣我校中国籍在读硕博连读和直博研究生到境外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学习研究,回国进行论文答辩,取得国内学位。访学期限一般为6—12个月。


    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项目包括以下分项目:


    (1)综合项目:到发达国家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学习研究,不限国别。录取人数约150人/年。至2016年,共有281名学生经专家评审入选综合项目。


    本项目含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项目和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项目。


    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项目开辟了我校研究生合作培养的新途径,在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国际合作,把优秀的博士生和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展示我校国际影响力等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项目:资助学生到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联系的有关德国高校和除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学习研究,录取人数10人/年。截止2016年底,共91名学生经中德专家评审入选本项目。


    DAAD成立于1925年,代表德国239所高校和122个大学生团体,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教育交流机构之一。详情请见: http://www.daad.org.cn。


    (3)弗劳恩霍夫(Fraunhofer)项目:到弗劳恩霍夫协会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学习研究,录取人数约10人/年。截止2016年底,共81名学生经中德专家评审入选本项目。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研究机构,在欧洲、美国、亚洲和中东拥有80多家机构,其中在德国有66家研究所。详情请见http://www.fraunhofer.cn/。


    (4)法国农业、食品、动物健康与环境研究联合体(Agreenium)项目:到法国农业、食品、动物健康与环境研究联合体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学习研究,录取人数10人/年。截止2016年底,共12名学生经专家评审入选本项目。


    法国农业、食品、动物健康与环境研究联合体(Agreenium)是一所公立科研合作机构,由法国农业、食品和林业部、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法国外交和欧洲事务部联合于2009年5月批准成立,旨在加强法国农业和兽医科研及高等教育,并推向国际化水准。该机构成员包括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法国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心(CIRAD)、法国西部农学院(Agrocampus Ouest)、巴黎高科农学院(AgroParisTech)、图卢兹国立兽医学校(ENVT)、蒙彼利埃高等农学院(Montpellier SupAgro)等科研院所。Agreenium联合体目前已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农学培训和研究机构。详情请见http://www.agreenium.org/en。


    (5)中丹项目:到丹麦相关高校(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南丹麦大学、奥尔堡大学、洛斯基勒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进行学习研究,录取人数20人/年,限中丹学院学生申报。


  • 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项

    为进一步推进中、丹两国在知识、科技、人才方面的交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与丹麦科技创新部和丹麦高校联盟共同决定,共建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简称中丹科教中心)。

    2008年10月22日,温家宝总理和丹麦拉斯穆森首相在人民大会堂见证了共建中丹科教中心合作备忘录的签署。10月23日, 拉斯穆森首相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出席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丹麦科技创新部、丹麦高校联盟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

    2010年4月12日上午,在温总理和丹麦首相拉尔斯·拉斯穆森先生的共同见证下,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与丹麦科技创新部部长Charlotte Sahl-Madsen、丹麦高校联盟主席Jens Oddershede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合作伙伴协议》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雁栖湖校区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建设、维护和运行协议》。

    根据协议,丹麦工业基金会捐赠8000万丹麦克朗,在研究生院雁栖湖校区建设一座约8000平方米的中丹科教中心大楼,中科院研究生院提供建筑用地。中丹科教中心将具有独特的设计、建筑和绿色科技应用特征。通过丹麦全国范围内的招标,大楼设计方案已于2011年1月24日最终确定。建成并运作后,中心将拥有来自中、丹及其它国家的100名科研人员和300余名研究生。同时,它还将为350余家在华丹麦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中丹科教中心教学语言为英语,鼓励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创新性思维模式。除承担教育职能外,中丹科教中心还将是一个中丹科研合作和科技人才交流的平台。中丹科教中心与中科院各研究所开展合作,并欢迎中国其它高校的积极参与。

    中丹科教中心先期关注的学术领域包括:

    (1)生命科学;

    (2)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

    (3)可再生能源;

    (4)水与环境;

    (5)社会科学。

    中丹科教中心计划于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院于2009年10月19日-21日在京举办了首届中丹科教中心学术论坛,共约150名中丹学者到会,其中丹麦来宾约80余人。第二届中丹科教中心学术论坛将于2011年8月24日-26日在哥本哈根举行,届时将有百余名中丹学者参会。

    以中丹科教中心为平台,中丹科研人员将在优化创新的科研框架下和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开拓新知,为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中丹科教中心还将成为培育中国和丹麦新一代创新人才的科教基地。

    2012年,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科教中心)将在水与环境、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以及创新管理四个专业领域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欢迎广大学子积极报考。更多详情请登录http://sdc.ucas.ac.cn/index.php/zh-CN/



  • 2008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有关合作事宜的协议》在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签署。

    根据协议,该联合培养计划为期5年。在第1年里,入选博士生将在我校完成课程学习,其后4年将根据需要分别在格里菲斯大学和我校完成科研任务。成功完成联合培养计划所有内容的学生,将有资格获得由两校分别授予的博士学位。

    协议还约定,外方向入选博士生提供为期3年的奖学金,并免除其海外学生学费;中方提供为期2年的奖学金。联合培养计划在开始的最初3年将关注资源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以后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调整。


  • 国际学生论坛简介

          “国际学生论坛”系中科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与东京大学两校共同发起,面向学生,主题为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国际性学术论坛。该论坛旨在为中外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05年至今,论坛已在日本、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成功举办了九届,共有来自中、日、美、澳、俄等国500余名学生参加。论坛加强了与会各国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国际声誉日起。

          第六届国际学生论坛于2010年9月由我校主办,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1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参会学生专业涉及干细胞治疗、分子遗传病理免疫学、癌症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及实验神经科学、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

          国际学生论坛规模日渐壮大,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深化了与会各国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沟通和交流,推动了不同国家、不同科研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创新。为他们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联系人:吴璇

    电   话:010-88256140

    电子邮件:wuxuan@ucas.ac.cn

  • 中丹学院简介

    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Sino-Danish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简称中丹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科学创新教育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南丹麦大学、奥尔堡大学、洛斯基勒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和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



    中丹学院(Sino-Danish College a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2011年9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


    中丹学院遵循中丹两国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协议,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院所融合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深入合作,探索培养高新技术学科领域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模式。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及丹麦八所大学的科研、教育资源,中丹项目通过中丹双导师制、中外教师英语授课、中外学生同班上课的形式,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为基础,采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倡导跨学科思维,鼓励创新意识,博采中、丹两国高校的科教优势资源,立足于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和创业高端人才。


    研究生项目


    中丹学院目前有八个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包括: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生物和化学工程、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和食品与健康。


    所有项目课程皆由中国和丹麦两国高校教授英语授课,吸引了来自中国、丹麦和欧洲的广大学生。完成项目学习计划且毕业的学生将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丹方相关大学双方颁发的硕士学位。



    中丹学院的博士研究领域目前有六个,包括:水与环境、可持续能源、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食品与健康。



    中丹学院2.0


    中丹学院目前向聚焦“产学研”合作的“2.0阶段”不断深入探索。学院顺应国家号召,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以知识产业为基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入具有国际水平的孵化器,培养科学成果转化人才,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中丹学院:https://sdc.ucas.ac.cn/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东路1号 邮编:101408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校长信箱 | 相关链接 | 技术支持 | 学校校历

京ICP备07017956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635号